PVC片材加工中异常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
发布时间:2023-07-20
| 序号 |
异常现象 |
原因分析 |
| 1 |
晶点、杂质、黑点 |
原料 |
加工助剂与PVC粉相溶性不佳 |
| PVC粉及各种配合剂含水量太高 |
| 各种配合剂含有异物 |
| PVC粉聚合度不一致(太高) |
| 颜料分散性不佳 |
| 设备 |
挤出机、开炼机、压延辊上方掉下异物 |
| 混合机挂的分解料 |
| 各段输送带磨损致碎屑混入 |
| 粉碎机冷却不足致回收料结团 |
| 厂房密封设备不良,空气带有异物渗入 |
| 混料机桶内、卸料口及风送管道集块料调入 |
| 挤出机内及端环含有分解料 |
| 挡料板粘分解料 |
| 人为 |
随时剥除挤出机模头分解料 |
| 操作人员用棉纱手套翻料 |
| 压延辊面不干净 |
| 回收边料过量 |
| 回收边料不洁 |
| 配料时不慎将杂质或异物倒入 |
| 粉碎机粉碎边料结团 |
| 操作条件 |
挤出机出料太生 |
| 开炼机积料太多 |
| 混合机混合顺序错误 |
| 压延辊加工温度不足 |
| 压延辊1/2辊间积料太多 |
| 混合机设定温度太低(混合效果差) |
| 2 |
水波纹 |
配方原料 |
计量异常加工助剂用量过少 |
| 计量异常滑剂用量过多 |
| 配方单填写错误 |
| 操作条件 |
最后一组压延辊温度差异过大 |
| 压延辊与导出辊速比过小 |
| 最后一组压延辊速比过大 |
| 胶布表面光线折射率过大 |
| 最后一组压延辊间集料太少 |
| 最后一组压延辊间集料流动性差 |
| 3 |
粘痕 |
配方 |
配方不同 |
| 设备 |
风罩杂物掉入 |
| 人为 |
剥离辊轮面不洁 |
| 最后一组轮面不洁 |
| 操作条件 |
压延辊温度过高 |
| 挤出机出料塑化过度 |
| 各轮速比太近 |
| 开炼机轧押不均 |
| 4 |
流汗 |
原料 |
PVC粉聚合度差异大 |
| 配方不当 |
| 设备 |
计量不足 |
| 风罩凝结油滴入轮面 |
| 混料机热电偶损坏温度无法自动控制 |
| 人为 |
混料投料顺序错误 |
| 轮面不洁 |
| 操作条件 |
温度控制太高 |
| 辊速比太近 |
| 混料温度太高 |
| 5 |
束直沟纹 |
配方 |
计量异常(增塑剂用量过多) |
| 片材太软 |
| 设备 |
附属设备机械电机异常 |
| 卷取机张力不稳 |
| 温度表、速度表指示值与实际值不合 |
| 操作条件 |
轮系速度调整不当 |
| 轮系温度调整不当 |
| 制动轮速度与橡胶轮速度Gap调整不当 |
| 6 |
擦伤 |
设备 |
导轮擦伤(部分机台无此设备) |
| 附屑设备轮面粗糙及伤痕 |
| 卷取机张力不稳 |
| 冷却轮一组跳车 |
| 夹紧辊跳车 |
| 人为 |
剥离辊以后速度未同步 |
| 卷取张力太大 |
| 7 |
光雾度不足(GV值) |
一面光一面雾 |
压延辊提高速度而加工温度未随升降 |
| 最后两个辊筒间集料细小或粗大 |
| 最后两个辊筒速比过大或过小 |
| 开炼机塑化不良或过好 |
| 辊温度过低或过高 |
| 双面光不足 |
开炼机塑化不良 |
| 压延辊机提高速度而加工温度未随升温 |
| 最后两个辊筒间隙过小 |
| 辊筒温度过低 |
| 双面雾不足 |
开炼机胶化过好 |
| 辊筒设定温度过高 |
| 最后两个滚筒间集料粗大 |
| 最后两个辊筒速比过小 |
| 压延辊降速度而加工温度未随降 |
| 8 |
加热收缩不佳 |
设 备 |
速度表指示不正确 |
| 速比演算器指示不正确 |
| 各轮速度不稳 |
| 操作条件 |
拉出轮拉伸过大 |
| 导出轮拉伸过大 |
| 制动轮间隙过大 |
| 位伸轮温度设定不当 |
| 卷取机张力过大 |
| 轮系(含)以后各轮之线速度过大于导出轮之速度 |
| 9 |
色差 |
原料 |
色料浓度不同 |
| 设备 |
计量不正确 |
| 温度失灵 |
| 人为 |
使用异色之余料 |
| 滚间距、温度、出料速度配合不当 |
| 配色错误 |
| 轧轮机积料过多或胶化过度 |
| 压延机1/2轮间隙积料不当 |
| 其他 |
光雾度不同 |
| 清车不彻底 |
| 厚度不同 |